WFU

2016/03/28

「資料視覺化:理論、賞析與實作」心得



作者:陳偉挺


這個週末參加「台灣資料科學愛好者年會」的「資料視覺化:理論、賞析與實作」,是一個非常令人腦洞大開,啟發性十足的一堂課!

雖然說我並不是要跨行到此,也不是工程、電腦或設計背景,但從學術論文中提煉意義,並轉換成易懂的圖解,是我非常重要的學術日常。

所以當初會來上課,其實是希望在「如何將原始數據資料,轉換成容易理解的視覺圖像」,這個特定部分,汲取更多共通可以套用的心法。

一整天下來,康仕仲博士的講授十分結構化且細膩,而且可以感受到他想把功力大量灌輸給大家的熱忱;超棒的是,有好幾個地方,都有如醍醐灌頂般,重新校正了自己的 mindset,十分受用。


點此觀看康仕仲博士的投影片



會議第一個 session 的「賞析:認識經典案例」,展示了諸如挑戰者號失敗、霍亂、拿破崙行軍路線、元素週期表、baby naming、gap minder 等超有趣的 data visualization 案例,一路從古典拆解到現代,從手繪拆解到互動。

而第二個 session 的「理論:認識我們視覺的腦」,則是挑選了三大要素「顏色」、「形狀」、「動作」,佐以大量精彩的互動問答,超有感的體會到數據上「真實度」與「忠實度」的差異。

而第三個 session 的「設計:從維度開始的設計手法」,則是我認為最 mind-blowing 的部分。(最後一部分的實作,則因趕場參加學會年會之故,很遺憾沒能參與到)

以下摘要三個,對我而言最棒的收穫,跟大家分享。(以下圖片,均來自於康仕仲博士的投影片)


不是美化



美化是為了服務意義而存在,最終呈現上的美觀,僅是副產品。重點是藉由這樣的「美化」手段,是否能有效降低使用者 / 聽眾的認知障礙,否則亦是一種雜訊。

為了避免美化到走火入魔,務必不停的詢問自己「這樣會更清楚嗎?」


不是簡化


另一個常見誤區,則是過度簡化資訊。

如果可以的話,務必儘量呈現 raw data(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)。任何經過刪減、歸納後的資訊,都有可能喪失原始資料的完整性。

因此過度簡化資料,是否是作者本身的一種怠惰?

應該致力的,是如何善用人類的視覺理解能力,選擇適當的數據呈現工具,然後帶領別人用專家的角度看待這些數據,也讓別人能領略到專家的視野。


不是容易



我最有感的是這張投影片的第三點,「需要深入瞭解資料,反覆測試各類的視覺化方式,達到最佳的解決方案」。所以簡單不是容易,極簡不是簡陋(還蠻押韻的 XD)。

最後感謝主辦單位和康博士,這是非常充實的一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