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12/15

如何優雅的報告檢驗數據?

Sherry Yates Young @ 123RF.com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想在查房時,優雅又從容不迫的報告檢驗數據嗎?與您分享三個小技巧。


圖形速記


不想手忙腳亂的在一疊資料中到處翻找檢驗數值(甚至散落一地都還找不著),也不想一筆一筆苦悶的抄寫 data 的話,推薦使用「魚骨圖」。

魚骨圖在美國約定成俗,是一種用於速記常用檢驗數值的方法。最常用的有 CBC(complete blood count)和 BCS(bio-chemistry study)的魚骨圖。

以下介紹範例。




如上圖,分別先畫好二個簡圖。上圖將用於 CBC,而下圖將用於填寫 BCS。




這些 CBC 和 BCS 魚骨圖的空格,分別代表著上圖裡的檢驗項目。



接下來我們可以把相對應的檢驗結果填入其中,結果如上圖所示。

關於 CBC 中 differential count 的紀錄,也感謝鄭伃書醫師的補充,可以用 N / L / M / E / B 的方式(N = neutrophil、L = lymphocyte、M = monocyte、E = eosinophil、B = basophil),以「Never Let Monkeys Eat Bananas」口訣記憶,簡單註記在 WBC 旁邊。

而其它如 GOT、GPT、Alk-p、PT、APTT、INR、Ca 等檢驗項目,也有人使用類似的魚骨圖進行速記(點這裡看其它魚骨圖的紀錄方式),但由於共識度遠不如上述的 CBC 和 BCS,因此僅適合自己使用,互相交流上可能會有困難。

使用這樣的固定模版紀錄檢驗數據,每天反覆練習,即可省下每次都要抄寫檢驗項目的累贅,大幅提升查房前的準備效率,而我們也可以藉由這樣的畫圖與抄數字,加強對該病人檢驗結果的印象。

但隨著電子病歷近年來的逐漸普及,魚骨圖的使用場景也逐漸減少。

我目前最常使用的方式,是隨手畫在查房用的病人清單上,簡單速記完之後,就可以去 bedside 看病人了。

有興趣的話,可以用關鍵字「fishbone diagram for labs」來 google 一下。


中性傳達


首先來看個例子。

版本 A (主觀版):

「病人的 WBC 有點高,hgb 有點低,plt 正常,BUN 和 creatinine 都正常,但 Na 和 K 都低了一些。」

可以看出版本 A 雖然該報告的檢驗都報了,但有著太多的自我 interpretation(亦即太多形容詞),導致聽眾聽完之後,還是沒有辦法精確的掌握病人檢驗結果為何。

例如什麼叫做「有點高」、「正常」和「低一些」?

這些形容詞在每個聽眾的腦袋裡,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腦補,而你的「有點高」,卻可能只是我的「還好嘛」。

版本 B(客觀版):

「病人的 WBC 是 18.56k,seg 87% band 6%,hgb 9.1,plt 230k,BUN 和 creatinine 分別是 20.2 和 1.0,Na 122,K 3.2。」

可以明顯發現,版本 B 充滿了數字,沒有不必要的形容詞,或是預設的自我判讀。

因為內行人其實一聽 raw data,就能自我判讀出檢驗數值所代表的意義,究竟是偏高、正常或偏低。

因此在報告檢驗數值部分,我大都建議直接報告數據,中性的傳遞訊息即可。

如果真的想要針對這些檢驗數值進行判讀,建議可以挪至 assessment and plan 的部分,繼續進行完整的分析。


報告順序


最後的小技巧,是一個很簡單的原則:先報實驗室檢驗再報放診影像,先報 CBC 再報 BCS。

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口頭報告一般,使用固定的檢驗報告順序,一方面便於養成習慣,可以讓人在精神較不濟時,亦可順利完成報告,不易缺漏。

另一方面則是讓自己具備「可預測性」,讓聽眾有所準備,接下來按次序上,預計可以聽到什麼樣的內容。

切記莫因為某項數值明顯異常,就直接跳躍式的報告該數值,而打亂了報告的次序和節奏。

以上一點臨床心得,與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