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偉挺醫師
為什麼看這本書?
過去上台簡報時,表現的品質往往起伏不定,有時不錯,有時卻又差強人意,落差很大;但更苦手的是,自己卻又不知道為什麼表現的好或不好
心裡一直想著,是不是有一種系統化的準備方式,能讓上台表達不止有效,而且能「穩定的」有效呢?
「上台的技術」這本書,很清楚的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打通上台的「任督二脈」
這本書有著非常縝密且流暢的敘述架構。
從一開始的簡報如何發想、投影片的呈現方式、面對上台前的緊張、到最後上台完的檢討等,整個從頭到尾的上台簡報流程,都搭配著大量的例子說明,有如作者本人一步一步的,在身旁牽著手帶領前進的感覺。
聽眾的需求
上台簡報的目的,有很大的一部分取決於聽眾想聽到的「是什麼」,可是這偏偏又是需要花心思才能取得的資訊。以往上台簡報,有很大的比率是由主辦單位塞給我一個題目後,便需要我看著題目,腦中
幸運的時候,講的剛好都是聽眾所想知道的;可是也常常碰到聽眾後來對我說「唉呀!我以為你會說 XXX 的部分呢!」,這種遺憾的事發生。
為了避免再犯這種錯誤,杜絕「揣摩上意」,我想我之後會更努力追殺邀課的單位,釐清聽眾「想知道、為何來、帶啥走」的需求,儘量減少「聽眾」與「講者」之間 mismatch 的情形發生。
上台前的練習
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,過去往往也花太多時間「整理資料與製作投影片」,反而本末倒置的,忘了主角是「講者自己」的這件事,而花了太少的時間練習。
而因為疏於練習,空有著漂亮的投影片,反而講的不順,或者是為了掩飾緊張,而產生贅字及聯繫詞過多的急促,也都讓人看破準備不足的手腳。
而另一個常犯的錯誤,則是缺乏「真正講出來的練習」。
我過去會記住投影片順序,也會在捷運上、洗澡時、或零碎的空檔,進行數次的「心理預演」,但實際上講出來的練習方式,這倒是很少施行。但畢竟「心理預演」和「實際預演」還是有些差距,所以實際上場時,導致我講出來的字句精確度,常常落漆而不如當初「心裡想的」那般理想。
開場的重要性
另一個我常常忽略的是開場。
常常在 moderator 講完話之後,以及我上台之前,這中間除了「謝謝」和「進入主題」之外,似乎就是一片空白,少了讓人「豎起耳朵的巧思」,也沒有把握「好好介紹自己」,取信於人的機會。本書中也提到了不少自我介紹以及一些開場的公式,我也逐漸嘗試使用在接下來的上台簡報中。
最後書中畫龍點睛的部分,則是作者攤開了他如何準備一場簡報的「時間地圖」,讓人瞭解準備一場重要場合的簡報,從確認目標、構思內容、到投影片準備、演練、記流程等,這中間的預期時間花費、準備步調快慢,以及各時間點的重點所在。
永遠做好準備
「永遠做好準備,把握每一個上台的機會;你永遠不知道台下坐的會是誰」。
這個觀念,院內前輩在我住院醫師時期提醒過我,蔡依橙校長也提醒過我,在這本書中看到,則是第三次了。
雖然反覆的出現,這個觀念還是依舊實用;我在每次準備上台之前,也都會想起這句話,持續提醒自己審慎準備每一次上台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