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偉挺醫師
不只是人,致病菌之間也是需要協作的。
Dr. Denning 等人在 2011 年 Bulletin of WHO 的文章,就做了一個有趣的相關整理。
作者也針對下列問題先進行廣泛的文獻查證,以便推估可能的 disease burden 到底有多少:
- 肺結核治療後,開洞的比率有多少?
- 感染肺結核之後,後續再發生 CPA 的情形有多少?
- 有什麼是發生 CPA 的危險因子呢(影像方面)?
- 肺結核的 12 個月存活率是多少?(以便推估發生 CPA 的 number at risk)
- CPA 的 12 個月存活率是多少?(以便推估 CPA 的 attrition,並轉換 incidence 為 period prevalence)
例如有開洞的肺結核,後續發生 CPA 的比率為 12-22%;而沒有開洞的肺結核,後續發生 CPA 的比率為 1-4%。
因此本文之中,除了各國每年發生的肺結核人數是比較確定的之外(各國通報),其他諸如「各國每年肺結核後感染 CPA 的病例數」、「五年 CPA 盛行率」等數字,均是依照文獻報告的比率,推估而來。
接下來,我們就來看一下預測的結果吧!
這張講的是各國「每十萬人」的「五年預估盛行率」(for CPA after pulmonary TB)。可見落差很大,從高於 50,到小於 1 的都有。
深灰色的為全球平均,5-year prevalence rate 落在 18 / 每十萬人。
高於全球平均的九個國家,有六個在亞洲(藍色),有三個在非洲。
歐美的 disease burden 則大多落於 1 / 每十萬人 之下。
Call to action
這篇文章除了描述肺結核之後的 CPA disease burden 之外,作者也在文中提醒,針對 pulmonary TB 治療完畢的病人,但仍有 residual lung lesions、肺功能持續下降,或者是呼吸道症狀者,應該提高警覺,考慮是否有 CPA(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)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