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03/22

The power of habit:關於習慣的全新視野



作者:陳偉挺


其實一拿到這本書的時候,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排版和高瘦字型,我心裡暗忖,「大概再也不會拿起它來看了吧 XD」

但幸好後來還是炊了書,用 iPad 開始屏讀,意外發現不僅消除了排版上的閱讀障礙,而且精彩的程度幾乎讓我放不下手,對於習慣這件事情,也有了全新的認識。



解構「形成習慣」的各個要素


作者用一個個小故事,拆解了習慣形成的過程與要素,而且從小拆到大,從個人層次、公司組織,一路拆解到社會層次的習慣建立。

這些習慣形成的操作要素,包含「trigger」、「behavior」、「reward」,以及最重要的,暗藏在這些循環之後的「內心渴望」。

不管是改變舊習慣,或產生新習慣,我自己認為這件事最大的關鍵,在於我們是否能正確拆解出真正的「渴望」,爾後方能理解習慣行為驅動的原因,成功置換「behavior」,來改變舊習慣。

例如說工作一天後,回家只想發懶(trigger),於是躺在沙發上追劇當 couch potato(behavior),然後獲得放鬆(reward);這個循環背後的驅動原因,需要一直拆解下去,才會發現,內心真正想要的,其實是「希望有自己一個人能掌握的空閒」這件事。(於是現在 behavior 被做投影片取代 XD)


核心習慣,帶動改變的火車頭


只要鑿開一個缺口,核心習慣帶來的改變,將會一一到來。如果按我自己的情況來說,過去一年最重要的起頭,便是關於「簡報」新習慣的建立。

表面上看到的是簡報技術層次,好像只是投影片「精美了些」。但實際暗藏於後的,是練習「提取意義,有效傳達」的這件事。

所以這是個二階段的練習:首先是如何在閱讀資料之後,摘出重要訊息,接著便是和聽眾的需求進行配對,用適當的方式傳達,然後不停的重複這個練習循環,讓意義的抓取愈趨精準,配對對方需求的能力愈趨穩定。

所以有系統的尋找 trigger (專業演講邀約),適當的給自己 reward (聽眾肯定),然後把習慣行為的施展,練到「無我狀態」XD。而在背後驅動的,是一種希望被認可、「我想成就更好的自己」的固執。

而在簡報習慣鑿開第一個破口後,接下來便起了一些奇妙的變化。

我發現每一次實際上場之後,其實多多少少都有一種「被淘空」、「被看破」的焦慮和恐慌,感覺好像之後沒有什麼料可以再分享了。

於是為了解決這樣的「post-presentation stress disorder」,反而又引發另一個核心習慣的建立,這是後來叫做「blog」的這件事。

表面上看到的是單純的 blog 發文,但背後卻是一種「閱讀 -> 整理 -> 書寫 -> 分享」的生產線練習。

於是用這樣的方式持續層累人生和專業厚度,然後不停的替自己創造出「危機感」,我發現可以緩解我的 post-presentation stress disorder (啊哈!又有新東西可以分享了),然後也在這個習慣的運作之下,持續鍛鍊自己的閱讀和書寫肌肉(我之前居然如此的忽略它們)。


危機:塑造新習慣的好時機


什麼時候是建立新習慣的好時機?而什麼時候這些暗藏的渴望,會提升到最高點?

「受不了的時候」。

所謂裝睡的人叫不醒,一旦缺乏建立習慣時最重要的「渴望」,就不用浪費時間蹉跎;時間點不對,危機感不夠,拼了老命搬走路上的石頭,或是用 SOP 及典章制度被動規範,不往前就是不往前,沒有主動動機的人或組織,只是沒有靈魂的習慣載體。

那什麼是可以做的事呢?

一種是給自己一段時間,三、五年吧,持續死嗑,用擴散的方式,先影響週邊的人,尋找連結的機會,組隊打團體戰;或是另一種,死嗑累了,就換個環境吧。

一本很有啟發的好書,推薦給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