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12/08

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digital era:視訊會議心得

Dejan Bozic @ 123RF.com


作者:陳偉挺


因為撰寫黴菌感染的部落格,和主持 Facebook 黴菌感染群組的緣故,最近有機會參與關於「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digital era」的一個小型視訊會議。

參與人員包含來自韓國、澳洲、菲律賓、印度、印尼的醫師們,分別分享他們使用各種數位管道,進行 professional or patient communication 的心得。


多渠道並起


除了兩個簡要的 key speech 之外,會議中也就各國的概況進行介紹。

印象頗深刻的是菲律賓的 Dr. Iris Tan 所主導的「Endocrine witch」,網站上除了有 Dr. Tan 的 slide sets 之外,亦有一些 podcasts

Endocrine witch 除了 blog 之外,亦幻化在 twitter、facebook 等眾多社交媒體,分進合擊。旗下成員在參與國際會議時,也會使用固定相同的 #hashtag,來增加特定議題的能見度。(如 #endocrine_witch)

而台灣的部分,我則是介紹了三大領域做為代表,包含資訊化圖表、臉書社團,以及部落格。



數位處方


會中亦有醫師提及,他們開立愈來愈多的「數位處方」給病人。

這些「數位處方」,指的是一些網站、 App(如計算熱量、運動量等),或掃 QR code 後可閱讀的衛教素材。

不管使用的工具為何,這樣的目的是希望讓網站、App 或 blog 承載一些衛教工作,減輕 healthcare professional 的工作負擔,並提升一部分 target audience 的參與度。

立意雖好,但印度的醫師也提到,病人社經地位落差過大,這樣的數位化衛教內容,反而拉大了數位差距(digital divide),最弱勢的病人,反而使用不到這些訊息。

而印度這位醫師也表示他的門診病人,每位僅能有 2-3 分鐘的時間,相較 Dr. Iris Tan 的門診(在大學醫院),動輒可以花 20-30 分鐘看一位病人和討論,這中間可進行的數位化應用,可能也會有很大的差異。


怎麼教?


會議最後的 call-to-action,是希望能發展出有系統的教學課程,教導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如何使用這些數位化工具,進行醫療專業之間,或醫病之間的教育和溝通。

聽著大家討論著可能的教學方式,我就不自覺的介紹起新思惟的課程了 XD(這個這個這個這個)。

與會的大家,對於台灣有著這樣領先的課程設計概念,也感到非常的有興趣!(真是沾了蔡校長的光呀 XD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