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/02/21

跨國灰姑娘 vs 外包時代:那些外包服務,所產生的副產品





讀者:陳偉挺


之前先是在月子中心看完了「跨國灰姑娘」,後來又在尿布與拍嗝之間,抽空看完了「外包時代」。其實這兩本書,都不是我平常會看的書,但很感謝被推坑成功,增長了一點不同的視野。

「跨國灰姑娘」主要著力在外籍幫傭的部分,在閱讀前三分之一時,因為缺少相關背景知識,硬食的比較辛苦,但後面就漸入佳境,而最後一章更是集大成的歸納收尾,有很好的總結效果。

而外包時代則是相對較容易閱讀。作者從戀愛顧問、婚禮規劃、婚姻諮商、代理孕母、孩童託育、一路寫到老人照護,題材在時序上逐漸演進,遍及人生各階段的外包可能。

對比這二本書,外包時代有如外包的 X 軸光譜,展現了人生各個時程上的外包可能,而跨國灰姑娘則有如一根尖銳的 Y 軸,直挺挺的扎在外籍幫傭的部分,進行了相當縱深的討論。


你的前台,我的後台


前台和後台的概念,是我看了「跨國灰姑娘」之後,主要的收穫之一。

書中使用了「前台和後台」這種戲劇學上的比喻,以代表「有觀眾在場、進行特定表演的區域」為前台,而後台則指的是「在前台所受抑制的某些行為」。

當雇主非常隱私的自宅領域,轉變成移工的工作公領域時(甚至變成了「被監視的工作場所」時),這種私人空間的公共化,便導致雙方的前後台有了相互重疊的機會。

而本應涇渭分明的前後台一旦交疊,便有機會產生摩擦,而雇主和移工雙方,為了處理這些摩擦,便需要不停的在彼此的前後台,進行「畫界」。

雖然自己並無外籍幫傭的雇用經驗,但自從陸續使用了家事和保母服務後,我也很具體的感受到書中所描述到的衝突與矛盾。

藍教授的筆法非常精準而中性,「跨國灰姑娘」一書中,關於雇主和外籍移工是如何界定這些界線(畫界),也有著很棒的整理表格。

我將這些經典的表格重製後(分別是雇主和移工的四種畫界型態),整理如下。



反思我自己的生活經驗,其實也正重現著上述的表格內容。

從時間較短、較無太多人際互動的家事服務(生意關係的畫界型態),到導入時間較長、直接涉入家庭成員的保母照護時,「畫界」就有如反射般的出現,並由「生意關係」,逐步轉往「情感關係」的畫界型態。(果然是小資中產的心態啊)





從勞動外包,到情緒外包


"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到底外包出去了什麼東西。"

家中沒空打掃,交給家事服務員如何?婚禮懶得規劃,那交給婚禮規劃師吧!我們那不完美、原汁原味的人生,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堪,自己又笨手笨腳,事辦不好,為什麼不乾脆讓開,交給「專業」的來?

「外包時代」一書中,提到除了外包「服務本身」之外,我們其實也外包了一部分「自己的耐心」。所以外包,不單純只是「買下一種權利,讓自己遠離麻煩」而已。

書中的內容提及,當自己在完成這些原本被外包的勞務之時,有一些與金錢無關的特質,像是耐心、歷練和細膩的交涉,其實也正灌注在自己身上。

而在外包之後,由於這些與金錢無關的特質,也一併被外包了出去,於是便不能藉由這些「麻煩」來和自己產生聯結,而進一步失去了完成一件事的喜悅、失去了和人的關係,甚至是失去了自己一部分的信念。

讀者註:我自己的看法是,外包仍有一定存在的價值,也是與人協作的重要練習,端看(1)在什麼時空背景下使用外包服務,(2)與自己的時間配置和成本有關。


再平衡心態


指數投資需要再平衡,連外包服務時的心態,也會需要再平衡 XD

人畢竟不是理性的動物,在外包勞務之後,又會心生補償心理,想要做一些「確定自己是主人,自己的孩子真的是自己養的」事情。

但這種「外包又取回,去個人化又再個人化」的舉措,雖然「再平衡」了一部分外包的愧疚,但這也形成了難解的糾結,也往往是日後苦惱的來源。

關於這部分的細節,則是推薦閱讀「外包時代」一書中,關於代理孕母的章節(第四、第五章),有著「再平衡」心態的極端呈現。

不管是代理孕母詢問自己「我只是個容器嗎?」、「孩子是我送走的,還是一開始就被買下了呢?」、「打掉多餘的受精卵,等同墮胎嗎?」的尖銳問題,或是代理孕母診所的去個人化操作(全接受剖腹產,利用麻醉來減少生產記憶),或是雇主和代理孕母的宗教信仰不同(印度教徒懷了穆斯林的孩子)所產生的疑慮,在外包時代一書之中,都有著令人深思的描述。


小結


閱讀這兩本書,是很不同的體驗。當我自己以為外包了一件單純的勞務之時,但往往,卻是雇用了一個「人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