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/04/16

最有生產力的一年:「身心優化」的操作手冊



讀者:陳偉挺


久聞這本書的大名,看完之後發現,其實這是一本「身心優化」的操作手冊 XD

書中從精神上、體力上,一路建議到技巧工具的應用,為的就是不斷優化精力及注意力的分配(而不僅是時間),以達到更高的生產力(那些最重要、最想完成的事)。



慎防異化


自從聽過蔡校長講過「異化」的概念之後,就好像被 inception 一般,眼裡看出去,發覺可以異化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。

即便是好用如 checklist 的工具,也有機會在不知不覺中,成了一把雙面刄。

例如以前也很喜歡列一堆 to-do list 或 checklist,然後每做掉一件小事,就迫不急待的刪掉它,有種完成的快感。

所以表面上很開心,看似完成很多事(劃掉很多 to-do list),但一天結束之時所留下的,卻往往都是心頭上最抵制和最困難的事,而那些「重要但不急迫」的工作,也就永遠掛在清單上,供自己每天瞻仰。(擺著就有安全感)

就有如 Charles Duhigg 提及的「trigger - behavior - reward」習慣建立三要素一般,其中的 reward 就從「完成要事的成就感」,巧妙的被轉化成了「劃掉清單所帶來的滿足感」。

後來為了避免 checklist 上滿滿是低回報、容易做的任務(柿子挑軟的吃),我逐漸改採用「每日破關三條件」的方式,來駕馭繁多的日常事務。

所以踓然還是一樣列清單,但其中的「每日破關三條件」(最好是重要且不急迫的),每天都需要比昨天多投入一點,多往前拱一些,今天才算是「成功破關」;否則劃掉再多其它 checklist 的項目,也都是枉然。


權力 = 注意力分配權


在閱讀的過程中,也不時比對著自己的注意力分配現況。

但畢竟是個領薪水的上班族,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力,通常會再分成「可自控」與「不可自控」兩大部分;而往往「不可自控」的比例,其實相當的高。

過去對於時間的無法自主,自己難免會感到挫折,同時也深刻的感受到,掌握與分配他人的注意力,其實也是權力展現的一種方式。

所以理解被浪費注意力的挫折與憤怒後,以「較不帶情緒」的態度,與現實持續博奕出最佳現況解,其實是我這二三年的課題

目前有二個小心得:

1. 主動出擊:直接把自己的時間,用自己想做的、相關的業務內容填滿,達到雙贏。

2. 適當配對:雖然說「和雜事說不,等於和要事說是」,但總不可能都不做雜事呀。這時就需要識別注意力的品質,來分發相匹配的任務,也就是「以精力上駟對要務上駟,以精力下駟對雜務下駟」XD


重建習慣


但上述的這些高生產力習慣,卻大都在孩子出生之後迅速崩毀 (有小孩真的是一大衝擊 XD)。

例如陪同孩子睡著之後,再奮力的起床工作,其實也嚴重打亂了自己的工作和睡眠節奏。雖然說是騰出了時間,但卻減損了專注力,其實工作效率很差。後來乾脆睡飽了,早一點起來工作,倒是比較好的方式。

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,後來經過一至二年的顛簸調整後,才又慢慢重建新習慣。(然後有了第二個小孩之後,又崩毀一次 XD)

所以對於作者提到他在進行生產力計劃的過程中,經歷了一次骨折的這件事,我其實蠻好奇的。

「如何在遭逢意外或衝擊時,仍能堅持或快速重建習慣」,是我蠻有興趣的一段;而作者在這個章節中所提及的一小段話,也是我認為在追逐生產力的過程中,十分受用的。

「其實,追求生產力的過程,往往也是認清自我極限的過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