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/07/07

肺炎鏈球菌疫苗:移植病人早打好,還是晚打好?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的病人,在移植多久之後,可以開始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呢?

發表在 2009 年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的這個經典研究,則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



這是一個歐洲主導的 multicenter、randomized、non-inferiority 研究。

主要將病人分成兩組:早期施打(移植後三個月開始施打)、及晚期施打(移植後九個月開始施打)。

兩組病人都接受共三劑的 PCV7(7-valent pneumococcal vaccine,每劑間隔一個月),並在施打第一劑 PCV7 的九個月之後,各再 booster 一劑 PPV23(23-valent polysaccharide pneumococcal vaccine)。

研究的 primary end point,則是評估在接種完三劑 PCV7 的一個月後(早期施打組:移植後六個月 vs 晚期施打組:移植後十二個月),抽血檢測「每一個 serotype 抗體濃度均超過 0.15 mcg/mL 的比例」。




首先來看 primary end point 的達成。

由上圖可見,早期施打和晚期施打這兩組,其 antibody response rate 並無差別(79% vs 82%),達到原始研究設計的 non-inferiority 目標。




接下來看比較細節的部分。

由上圖可見,PCV7 中的七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,晚期施打疫苗的組別,其抗體數值較早期施打的組別,均要來的高一些。(但並無統計上的意義)




接下來,除了 primary end point 所觀察的「完成三劑 PCV7 一個月後」的時間點之外,此研究也往前後延伸,觀察 baseline(接種疫苗前,亦即移植後三個月 vs 移植後九個月),以及移植兩年後,其「每一個 serotype 抗體濃度均超過 0.15 mcg/mL 的比例」。

由上圖可見,早期施打疫苗組的 baseline,由於僅距離移植後三個月,抗體濃度達標的比例,明顯的比晚期施打疫苗組(移植後九個月)要來的高(45% vs 9%)。

推論是因為移植病人的 B 細胞抗體免疫重建(immune reconstitution)尚未完成,而隨著距離移植的時間越久,病人舊有的抗體濃度,也下降的更明顯。

但這個情況在移植的兩年後,則是呈現逆轉的情形。

晚期施打的組別後來居上,其抗體濃度達標比例,則是顯著超越早期施打疫苗的組別(83% vs 59%)。




如果把抗體門檻拉高至 0.50 mcg/mL,也是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(如上圖,但均不具統計上的差異)。




而這些抗體濃度達標的比例,則是與 donor age(37歲為切分點)、gammaglobulin 的高低(4 g/L 為切分點)有顯著相關。(單變項分析)




另外也發現與急性、慢性排斥反應的有無,有顯著的關連性。(單變項分析)

但如果進入多變項分析時,則僅有 donor age 和慢性排斥反應,與「抗體濃度達標比例」有顯著相關。




最後來看看 PCV7 施打的時間點早晚,與後面 PPV23 booster 的效果,是否有影響。

由上圖可見,在 booster PPV23 前的 baseline(早期施打組:移植十二個月後 vs 晚期施打組:移植十八個月後),晚期施打組的抗體達標率,較早期施打組高一點,但無統計上的意義(59% vs 66%)。

但若把時間點放在「完成 PPV23 booster 的一個月後」,則兩組的差距會再拉開;晚期施打疫苗的組別,比起早期施打組,有著顯著較好的 prime and booster effects。(88% vs 69%)


摘要


針對移植病人早期施打(移植後三個月)或晚期施打(移植後九個月)PCV7,其 antibody response rate 並無顯著差別(early 79% vs late 82%)。但早打早享受,並沒有因為剛移植完,而有抗體過低的情形。

而晚期施打 PCV7 的組別,則是有較好的 PPV23 booster effect,以及在移植滿兩年時,有較高的抗體濃度。


系列閱讀


肺炎鏈球菌疫苗:台灣的血清型涵蓋率比較(23 價 vs 13 價)
肺炎鏈球菌疫苗:捐贈者打疫苗,對移植病人有好處嗎?
肺炎鏈球菌疫苗:移植病人早打好,還是晚打好?
肺炎鏈球菌疫苗:對移植病人而言,結合型好,還是多醣體型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