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偉挺醫師
移植前感染評估的範本
從第一個移植前感染照會開始,之後歷經了反覆的修正,以下是我目前常使用的移植前感染評估範本。範本評估的內容主要包含有四個「S」,分別是Summary,Score,Sites與Suggestions。
Summary(of the patient)
這部分主要評估的重點是病人的疾病現況、過去的感染病史,與此次移植的類型與細節。
區分病人的疾病目前是處於完全緩解(complete remission),部分緩解(partial remission),或頑固/復發(refractory/relapse)的主要原因,在於血液疾病本身的治療反應,與後續的感染發生機率和感染治療成敗,有著極大的關連性;而疾病若處於頑固/復發狀態的話,也很有可能在日後的併發症中參上一腳。
而對於過去的感染病史,同樣的也是需要將這些感染症區分為active或inactive的感染;若為active的感染,則需審慎評估是否適宜進入移植,或者需要調整後續的預防(或治療)策略。而這個時候也會需要再次檢視病人和捐贈者的移植前篩檢資料,以確定雙方的各類病毒血清學狀態。
最後的部分則是需要瞭解此次的移植細節,包含移植類型(自體、親屬、非親屬、半相合)、幹細胞來源(骨髓、周邊血液幹細胞、臍帶血)、預計使用的調理治療(conditioning regimen)內容,以及預計使用的排斥預防用藥種類。瞭解這些的目的在於不同的移植種類,有著不同的感染風險(異體移植通常大於自體移植)、不同的白血球低下時間(一般而言,臍帶血移植的時間較長,可能達到四週),以及不同的化療或抗排斥藥物,所可能造成的藥物間交互作用。
Score(of
pre-transplant comorbidities)
第二個部分,則是要準備來幫預備移植的病人算命囉!「什麼?算命?」,是的,所謂算命,就是我們利用分數記點的方法,來評估病人的各器官功能,以及後續發生併發症與死亡的機率。
常用的計分系統主要有兩個,一個是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-Comorbidity Index(HCT-CI),以及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
Center所開發的Pre-transplant Assessment of Mortality score(PAM);HCT-CI是由繁複的17個類別指標,累計總分而得,而PAM則是看5大指標,包含年紀、捐贈者的配對狀況、疾病本身風險、肺部FEV1,以及病人及捐贈者雙方巨細胞病毒的血清學狀況,來做出預測。
不管是哪一個系統,累積的分數愈高,則提醒我們,這位預備移植的病人風險愈高,需小心謹慎面對。
Sites(of concern)
第三部分,主要用意則是在總結前兩部分的評估。「如果這位病人進入移植的話,我們最怕哪個地方出狀況?」,以上述的問句來詢問自己,然後一一條列出這個病人的阿基里斯腱「們」。最常見的擔憂包括疾病復發、過去黴菌感染病史、與肺功能不佳等問題。
Suggestions
經過了前三大部分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後,皆下來就是重頭戲
– 給建議的部分了!
首先我們會給出三種初步建議:approve、postpone或reject病人的移植。如果病人經過以上評估,沒有明顯的contra-indication,則可approve,然後繼續進行下列細項的建議,但如果有疑問(例如新發現的感染或病灶),則此時需要充當黑臉,踩住移植的煞車,給予postpone或reject的建議,並與血液科醫師溝通。
每一個移植中心都有其獨特的抗微生物製劑預防策略,也通常會有一個自己的guideline可供依循,但guideline雖然重要,還是要像裁縫師一般,根據guideline做出微調,量身訂做出一個客製化的感染建議。而實際的建議,則會根據細菌、黴菌、肺囊蟲、疱診病毒、巨細胞病毒、B肝病毒等,一一分別條列詳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