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07/29

階級世代:在戰慄與慶幸之間,繼續前進



作者:陳偉挺


坦白說我之前的閱讀清單之中,幾乎不存在「階級世代」這類的書籍,也多虧蔡校長的介紹,讓我有機會藉由這本書,當成初探這個議題的入門磚。


故事與實證的交錯鋪陳


本以為這是一本很難啃的硬書,但作者鋪陳內容的方式,並不僅僅是吊書袋般的搬弄實證研究,反而是運用大量的人生故事作為軸線,帶領讀者進入各個階層的平日生活。

藉由詢問著一樣的人生問題(就學、工作、教養等),作者展現了不同的階級,是如何面對這些問題,以及在諸多「不得不」的情境之下,做出不同的選擇。

另外在書中的最後一個章節,作者亦描述了這些訪談是如何進行,如何彙整,以及訪談過程中所出現的意外啟發,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段。


家庭之後,都是差距放大的場域


之前我僅僅是「定性」般的知道,家庭對於孩子的重要性。但這本書不但針對這件事做出了定量的描述,拆解出最重要的 determinant factor,並把家庭的重要性,一路往學校、社區進行延伸。

每個孩子離開家庭之後,也帶著各自的家庭資源,進入到學校、社區、職場。住的地方、念的學校,會接觸到的人,全部都成了放大階級差距的工具或場域。

不同階級的家庭,即便是有著相同的教養執著,但完成的手段和最終產出的力道,卻依然因為既有階級差距,而硬生生的被拉開與放大。

閱讀著這些論述的時候,對於也是個孩子的爸的我而言,其實非常的膽戰心驚。

我一方面回顧著自己的出身,慶幸著自己的諸多幸運,一方面印照著書裡的人生,同時又看著自己在一旁玩耍的孩子,憂心著在階級的大浪持續襲來之時,如何檢視自己的資源,進一步支撐、轉進、或突圍。

所以這本書的價值,並非在於書腰的聳動文字「再努力都沒用,從小就無法翻身的世代」,而是在於提出這個現象,分析出重要的 determinant factor,讓我們提醒自己的所處現況,進而做好一些準備。


好的教養,需要足夠的頻寛


當思緒不停的在過去的自己、遠方的他人、孩子的未來之間穿梭比對時,書中提及「好的教養,需要足夠的頻寛支持,來做出複雜的決定和取捨。」,突然點醒了我。

結果到頭來,最珍貴、最稀有的,還是「時間」。

當每天不需要擔心下一餐飯在哪裡,不需要擔心是否會被暴力威脅、繳不出學費、因生病而破產,這種不需要無時無刻注意環境中威脅的奢侈,是能否騰出「頻寬」,能否騰出「時間」這個重要資源的先決條件。

有了足夠的頻寬,與孩子間的「serve and return」(發球與回球練習)才有可能建立。

那些字面上美好的特質(自信、勇敢、真誠),是在足夠的頻寬支持下,父母(和其他人)提供了無數個、各式各樣的發球練習,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回球,而且在支持之下,讓 toxic stress 轉變為 healthy stress,進而儲存到身體和心理的記憶中。


那些最重要的事


自己的隨手筆記:

增加初生孩子前五年的投資。
避免意外懷孕。
過了中學之後,非正式指導的重要性。

除了父母以外,很酷的成年人帶領(弱連結與安全氣囊 )。
父母的閱讀、一起吃晚餐的比率。
孩子課外活動的參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