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偉挺
在孩子出生之後,大量的時間迅速消失在煮飯餵食、尿布洗澡、打鬧玩耍之中,長時間下來,發覺有時彼此靠的太近,反而看不清晰事情的脈絡。
這次「小孩二三事」的論壇,是一次機會把我拎了起來,以一種更高、更系統性的方式,重新整理過去的實務狀況,與思考未來教養的原則方向。
Evidence-based medicine / parenting
蔡校長在一開場的論壇設計概念中,就很明確的點出,這是一場以追求實證為基底的論壇。
在臨床醫學上,我們每天診治病人的日常,常會參考文獻準則等相關資料;綠角的課程,在說明績效和合理報酬的過程時,也是引經據典,大量運用數學模擬推導。(Reference:綠角資產配置戰略總覽)
那為什麼唯獨在教養這個領域,自己會有如此大的執行落差?Evidence-based parenting 這個概念,真是一句直入人心。
在臨床醫學上,我們每天診治病人的日常,常會參考文獻準則等相關資料;綠角的課程,在說明績效和合理報酬的過程時,也是引經據典,大量運用數學模擬推導。(Reference:綠角資產配置戰略總覽)
那為什麼唯獨在教養這個領域,自己會有如此大的執行落差?Evidence-based parenting 這個概念,真是一句直入人心。
從開場陳祐瑲醫師的四破眼科迷思(低濃度長效 atropine、距離和時間的近視公式),到數感實驗室賴以威的從數據看教養(讓獎勵方式和努力連結、和結果脫鉤),都讓人在資訊迷霧之中,能稍稍把握一些原則,喘一口氣。
犀利的藍佩嘉教授,則是清楚點出中產階級在教養上的焦慮與矛盾。(Reference:時間的窮人)
依據田野調查與訪談的結果,藍教授一一並陳世代、童年、鋪路、自然的四種矛盾,並以韻味深長的紀伯倫文字做結。這一段的現場體驗真是太刺激了,我承認我自己是四個矛盾全部中箭 XD(Reference:跨國灰姑娘、讀書會)
Precision medicine / parenting
除了參考原則性的建議之外,教養也需要針對每一個個人,進行量身訂做的微調。
我挑選了四個論壇中提及的面向,簡述心得。
成癮:
我挑選了四個論壇中提及的面向,簡述心得。
成癮:
王明鈺醫師在 Q&A 的討論之中提到,掌握「在展現自制力之前,不輕易開放」的原則,不以固定年齡做為 3C 產品使用的切點,以及加強其它面向成就感的建立,是我在這堂課中獲得的彩蛋。(Reference:蔡校長的「成與敗」文章,關於政府與產業的規訓,和介入順序)
想要和需要:
呂冠緯執行長提到的「孩子看見自己的想要,家長看見環境的需要」,也提醒了我這其實是一個連續光譜的分布,而不是二分式的選擇題。
但這個題目很大,如何知道或面對「想要」和「需要」之間的 mismatch,其實連我自己都還在不停學習 XD(Reference:Khan Academy、均一教育平台)
美感:
陳璽元老師則是強調美感可以考慮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,依此建立強力的連結(孩子自己生活中實際遭遇的事物與問題),也實實在在的呼應了美感是一種與自己、與他人、與環境的溝通和表達。(Reference:美力芬蘭)
財務:
而蔡校長的「培養小孩財務智商」,則是在幽默風趣之中,非常具體的落地了李柏鋒「孩子成長過程應該知道的金錢觀念」這篇文章的觀念,很是實用。(轉頭看我家三歲小孩,應該核發多少工資呢 XD)
From bedside to bedside
從醫院的床側,到孩子的床邊。Be available,是開始一切的第一步。
即使滿手數據準則,但不看病人,亦是枉然;即使滿腦教養新知,但不陪孩子,亦是徒然。(下圖是 Dollar Street 網站上,從貧窮到富有家庭,家中床鋪的照片)
screenshot from www.gapminder.org/dollar-street/ |
參考大面向的數據實證,然後從陪伴之中,持續搜尋孩子成長的線索,進行發球與回球練習(Reference:階級世代),再回歸個人的特質進行微調,這樣的脈絡形成,也讓一整天飛躍的思緒和焦慮,慢慢能夠落定。
而囿於現實資料的缺如,雖然並不是論壇中的每一段落都完全以實證為底,但這已經是在有限時間、有限文獻之下,這個不完美世界的現況最佳解。
儘可能的讓自己往可信證據與原則逼近,減少灰色地帶,也是我從每一位講者身上所感受到的精神。
另外今天除了和太太一起前來之外,也帶著二個月大的孩子同行。課堂間的空檔,多在協助換尿布與哺乳中度過,也非常感謝新思惟團隊的協助,讓整個學習過程能圓滿順利。(也感謝孩子沒有太多的哭鬧 XD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