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7/06/22

窮忙:a syndrome of vitamin L deficiency



讀者:陳偉挺


看「窮忙」這本書時,很難不去和另一本書「階級世代」做比較。

如果說「階級世代」正反並陳了貧富二個階層的分歧因素,有如一個 case-control study 的話,那麼「窮忙」就有如單面向的 case series 一般,筆法比「階級世代」更嚴峻,鋪陳的細節也更令人窒息。

本書利用各章節的不同角度,描述了窮忙這個成因複雜、環環相扣的現象。


貧窮是一種心境


金錢也許不是萬能,但它可以隔絶一定程度的麻煩。

書中的前一百頁,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數字,描述了貧窮階層在所得、住房、交通、餐食等等,眾多收入與支出數字之間,疲於奔走的輪迴。

但「貧窮不僅僅是錢的問題,也是一種心灰意冷的孤寂」。

貧窮家庭除了金錢上的捉襟見肘之外,也默默繼承了「什麼是不可能、什麼不用期待」的心境。

從家庭生活開始,就沒有機會看過、經歷過,什麼叫守時、評估後的決定、負責任、面對挫折,和尋找資源(所謂的軟技能),日後也就無從想像,生活可以是如此,問題可以這樣解決。

生活中缺乏軟技能的學習榜樣,也意味著比較無法找到「很酷的成年人」,讓自己在有疑問和困難時,可以有一個討論的對象。

因此放棄便成了最直覺的反應。在工作中出現摩擦或挫敗時,不曉得該如何應對進退,唯一的反應便是先乾脆離職了斷,或者默默的消失不見。

如此即便空有才華或資質,頻頻掉入這些路上的坑,便不能將才華有效轉換成「有薪技能」,就只好在既定的貧窮輸送帶上,被推動著前進。


窮人是一種職業


窮忙族正在從事的工作,往往不是他們真正的工作。

因個人和家庭因素的拖累(如育兒、交通或財務方面的地雷頻頻爆炸),不停的充當救火隊和補破網,反而成了主要的正職。

而在充當救火隊之外,窮忙族的另外一份吊詭正職,叫做「補助申請員」。

除了忙著參加就業培訓之外,也需要在眾多補助申請流程中奔走,為的是可以恰好擠在接受補助的資格縫隙中,以免落入「不足以找到工作,但剛好失去補助資格」的窘境。

而一旦有了工作,雖然有了薪水,但薪水卻撐不住日常生活,又失去了補助資格,工作到最後,反而成了一種變相的懲罰。

那麼學校教育呢?「階級世代」中提到,家庭之後的場域,往往差距還是持續的放大。本書的論述亦類似,疊加在家庭之後的學校教育,不一定能幫上多少忙。

書中評判學校中的考試,有時只是人們因為熟悉形式,用來建立自尊的一種工具(考試考好的小確幸),而不一定是真正的學習。學習這件事,到後來異化成了通過考試,而文憑的追求,也異化成了一種執著的展現。

如此到手的畢業證書或證照,在缺乏軟技能的支持下,能發揮多少功能,實在令人存疑。如書中舉例,如果把證書翻頁過來,說不定僅是一張傷人的負債單據,依舊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。


Vitamin L


缺乏 vitamin B,可能導致血液及神經方面的疾病;而缺乏 vitamin L(L = love,引用自朋友方麗華藥師的話語),沒有可以信賴、談話的對象,則生活中基本的原則和軟技能,都可能崩毀。

家庭生活中的匱乏,諸如「你只會惹麻煩」、「覺得自己無關緊要吧」的言語或想法,讓人反覆習得無助,造就了被動、不敢嘗試的心境;也因為覺得自己無關緊要,所以不習慣負責,也就成了常態。

而 vitamin L 缺乏,有時卻又以「生小孩」這件事,當成一種出口。

「有人需要我、有人愛我」,使得生小孩變成一種獨立自主的標誌,自己也似乎重新掌握了一些自主性和控制權。

但許多窮忙族自己本身就匱乏,無法從過去的家庭生活經驗中,提取照顧的資源,而實際上,自己被照顧的需要,甚至還超過照顧他人的需要。(所謂的 input & output imbalance )


小結

參考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