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/07/15

黴菌感染的次級預防,真的是「預防」嗎?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是「預防」,還是繼續「治療」?


前一篇提到了侵犯性黴菌感染的次級預防,但所謂的次級「預防」,真的是「預防」嗎?


這麼說的原因是,大部分的黴菌感染病人,在一定的治療之後,如果有改善,通常會落入「partial remission」和「complete remission」兩大類別之中。





而 complete remission 通是指臨床上、影像學上、血清檢測上(如常用的 galactomannan antigen),都處於緩解的狀態;相對的,partial remission 指的是上述三面向,有任一面向不符合 complete remission 的條件時,則為 partial remission。




所以對於 partial remission 的族群,其實抗黴菌藥物的角色,是「持續治療」,而非傳統概念的「預防」。傳統的預防概念,或 prophylaxis,通常是指「有風險,但還沒有病徵(即上述三個面向)」時,即給予抗黴菌藥物來降低風險的動作。




目前的研究與文獻,大都把這兩種病人混雜在一起,所以不太容易釐清怎麼樣的作法會是比較好,或是精準的,臨床上在這個領域,也沒有一個比較好的共識。

我目前的作法是針對舊有黴菌感染處於 partial remission 的病人,會「持續」給予抗黴菌藥物「治療」,讓病人度過後續的化療或移植等高風險時期。

而對於舊有黴菌感染處於 complete remission 的病人,我則會採取「間斷」式的抗黴菌藥物「預防」,亦即在病人即將接受化療或移植前,重新再投與抗黴菌藥物,而等這段免疫低下的風險結束後,再次停止抗黴菌藥物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