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6/01/21

美力芬蘭:從實作中累積美感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實作:美感記憶的累積


對這本書有興趣,主要是想瞭解芬蘭如何將虛無飄渺的「美感」概念,有計畫的放入教育中。

傳統上的「美感」,大多依附在聽覺上(音樂)、視覺上(繪畫)、觸覺上(工藝)的實體,但其實美感更多的是關於周遭環境的感知能力。

如何在與周遭互動的過程中,改善不足或者抒發針砭,亦是一種廣義的美感延伸;而眾多的藝術創作,其實也是眾多前人在感知他們那時的周遭環境之後,所做出的種種美感「示範」的一部分。

瞭解到了這一層思維,芬蘭則是從嬰幼兒(三個月大)的時候就開始安排家庭團體課程,讓新生兒的家庭,能以每週三十分鐘的頻率,藉由音樂伴隨律動,溫柔、持續,而且「與家人一起」的方式,展開孩子的美感體驗。

芬蘭的美感教育,其實並沒有實際一堂以這樣為名的「課」。它不以單一課程的方式存在,也不同於反射作用般「缺什麼補什麼」的思維,相反的,芬蘭的美感引入方式,是一種有計畫、全面性的包覆與體驗。

理解到美感與生活的強烈互生關係後,一方面從小就開始播下種子,以及「當聽眾」和「當觀眾」這種單向被動的經驗之外,美感教育對芬蘭而言並不是紙上作業,或是空泛的名詞背誦,後續引領進門的,是大量的生活實作和主動參與。

書中舉例,讓孩子在音樂課時能直接嘗試各種樂器、設計和製作木工或建築模型,或者是街拍自己的城市,找出可以改善居住城市的方式,都是美感教育的「刻意」。

讓這種和生活環境互動的細膩,和整個親手做的過程,都成為美感積累的一部分,而美感才有機會慢慢的滲透進肌理與腦袋中。

而另一個實作的重要理由,則是藉由實作的過程,實際遭遇問題和困境後,才能理解各個專業手藝人的辛苦,進而不輕看專業,學會尊重專業。


多樣:給每個人同樣的接觸機會


芬蘭人口僅五百萬人,對於每一個人的教育,抱著「no one left behind」的想法,畢竟人口就是這麼多,想盡辦法拉拔每個人,減少社會失能人口,才是對整體芬蘭社會最好的投資。

表現在美感教育也是如此。

樂器、繪畫、建築等學習資源,並不專屬於專家或特別有才能的人(以前高中頗羨慕音樂班的眾多樂器,然後我只有一根小直笛 XD),一方面讓人們有機會大量暴露到這些資源,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因此培養出一整個完整的生態系。

美感的體驗與各項天賦或職業相結合,等待時間發酵的結果,則是有些人從事專業美感創作,有些人成為好的聽眾和觀眾,而有些人則是有機會成為政策制定者,能將這樣的美感經驗,也繼續帶入未來實務的規劃之中。

看了這本書,再參照台灣之前的美感教育政策顯然是把自己做窄做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