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陳偉挺醫師
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(CDI),常翻譯為「困難梭狀桿菌感染」,主要造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腹瀉症狀,甚至會造成 toxic megacolon 或 perforation 等併發症。
而這個愈來愈被重視的感染症,在台灣到底有多常見呢?
CDI 的感染率,常以 10,000 patient-day 作為分母,以便進行資料間的比較;先來看看上圖成大醫院的資料。
總體而言, CDI 的 burden 為 4.26 / 10,000 patient-day,但不同醫療單位的 CDI 感染率,則是從較高的內科加護病房(11.06 / 10,000 patient-day)、感染科病房(10.5 / 10,000 patient-day),到較低的腸胃科病房(2.51 / 10,000 patient-dat)。
但不同醫療單位的 CDI 感染率,則是與成大醫院的分布不同。可以看到 CDI 感染率最高的是內科加護病房,達到 7.9 / 10,000 patient-day。
這或許與每個醫療院所不同的病人特性、流行菌株、診斷方式等等都有相關。
接下來藉由另一篇成大醫院的研究,來看看台灣 CDI 的分類情形。
本篇研究的 CDI,按照其 onset 的地點與醫療照護相關性,可以分為:
- Healthcare facility onset CDI(HCFO-CDI):定義為住院兩天後,症狀方才 onset。
- Community associated CDI(CA-CDI):定義為門診 onset,或症狀 onset 在住院兩天內,而且住院前十二週內無醫療暴露。
- Community onset healthcare facility associated CDI(CO-HCFA-CDI):不符合上述者,則歸為此類。
而純粹的 conmunity-associated CDI,則佔了約 3.5%。
這樣社區原生的 CDI,在社區和醫療的界線日漸模糊之下,其後的發展走勢,值得繼續關注。
而中台灣一個多家呼吸照護病房(RCW)的研究,也告訴了我們一些 CDI 的 disease burden 訊息。
在 point surveillance 的調查下,可以看到各家 RCW 的 Clostridium difficile 的 colonization 比例,總體而言逼近 20%(幾乎每 5 個就有 1 個),而 colonization 的範圍落在 4% 到 31% 之間。
其中真正有 CDI 的,總體是 4%,主要集中在 2 家 RCW。
Summary
由成大醫院和台大醫院的資料可見,CDI burden 約落在 4-5 / 10,000 patient-day,而中台灣 RCW 的 point surveillance,則顯示為 4% 左右。
而這樣的數字與歐洲和北美比較起來,CDI 的 burden 較低;這與流行菌株、檢驗的方式與積極度等,都可能有關係。
而特殊的醫療單位或病人族群,如內科加護病房、感染科病房、血液腫瘤病人等,都屬於較高風險的 CDI 族群。
而這樣的數字與歐洲和北美比較起來,CDI 的 burden 較低;這與流行菌株、檢驗的方式與積極度等,都可能有關係。
而特殊的醫療單位或病人族群,如內科加護病房、感染科病房、血液腫瘤病人等,都屬於較高風險的 CDI 族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