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尖的人應該會發現,其實這個部落格中的專業文章,大部分都衍生自實際演講的投影片。所以說這個部落格,其實是個實體簡報的「副產品」,真的一點也不為過 XD
而為什麼會如此操作,以下整理三個主要原因,與大家分享。
省時且有效
其中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太忙了沒有時間,再去額外編寫太多「部落格專用」的內容。
所以當我心裡正發悶,想著部落格該寫什麼東西時,我正好盯著電腦上的簡報投影片。心想:「這份投影片好歹也花了點時間製作,而只上台用了幾次,就此塵封也太可惜了吧」,這樣的心情,於是油然而生。
因此再利用投影片的內容(一魚多吃),讓專業議題以「投影片以外」的另一種樣貌繼續存在,便是這個部落格的初衷之一。(是的,這是一個有作者親自文字註解的 slideshare XD)
而在進行「from slide to blog article」的過程之中,我也深切體認到,把部落格和自己的工作及生活進行高強度的結合,方才是長久進行部落格書寫,不太需要「堅持」的基本原因。所以在工作方面的紀錄,我用簡報投影片轉換,而在生活方面的紀錄,我大部分書寫讀書心得做筆記。
而在進行「from slide to blog article」的過程之中,我也深切體認到,把部落格和自己的工作及生活進行高強度的結合,方才是長久進行部落格書寫,不太需要「堅持」的基本原因。所以在工作方面的紀錄,我用簡報投影片轉換,而在生活方面的紀錄,我大部分書寫讀書心得做筆記。
而為了尊重「笫一個」邀請簡報的單位,我在實體簡報和部落格文章的發佈時序上,也是有所區分。
由於尊重最初邀請單位的緣故,相關專業內容及投影片,會保留到實體簡報場合「首發」之後,再於部落格進行文章發佈,以免太早破梗。(所以當部落格看到專業文章時,可以合理推論我最近一個月內,大概有相關的專業簡報上台 XD)
而也不是全部的投影片內容,都適合進行部落格的文章轉換或發佈。
如果牽扯到(1)病人隱私、(2)機構內部業務數據、(3)圖片版權疑慮等,均不適宜發佈在部落格。
而一份 slide deck,大約可以產生幾篇部落格文章呢?以我自己為例,平均一場專業簡報,大約可以轉換出三至四篇簡短的專業部落格文章。(不失為一個替部落格延命的手法 XD)
而也不是全部的投影片內容,都適合進行部落格的文章轉換或發佈。
如果牽扯到(1)病人隱私、(2)機構內部業務數據、(3)圖片版權疑慮等,均不適宜發佈在部落格。
而一份 slide deck,大約可以產生幾篇部落格文章呢?以我自己為例,平均一場專業簡報,大約可以轉換出三至四篇簡短的專業部落格文章。(
整理及提取
在累積了多篇專業部落格文章之後,其實這些文章就超脫了起初投影片的用途,而有了自己的生命,形成了一個自己的「專業心得筆記本」。
一方面是因為部落格文章的撰寫,處於這個簡報循環(整理資料、製作投影片、上台報告)的最後一環,所以有著再次梳理、wrap-up 的效果,而且藉由文章編寫的過程,自己往往也能有進一步的體會與靈感。
另一方面,這也是另一個機會,讓自己和部落格內容強迫產生連結,進一步縫合到自己的專業技能樹上,以便在臨床及生活中產生實際影響;而部落格文章的形式,也方便自己隨時回來查詢相關內容,或進行回憶的提取。
另一方面,這也是另一個機會,讓自己和部落格內容強迫產生連結,進一步縫合到自己的專業技能樹上,以便在臨床及生活中產生實際影響;而部落格文章的形式,也方便自己隨時回來查詢相關內容,或進行回憶的提取。
自我再破梗
而既然把部分的專業簡報轉換成了部落格文章,勢必後續的演講就會遭到破梗,而「強迫自己持續更新」,就成了「from slide to blog article」背後,另一層更深的目的。
所以為了避免一些專業議題實在是講的「太習慣了」,陷入了不自覺的舒適圈,強迫自行破梗,形成一個「進行專業簡報 -> 部分簡報內容轉換成部落格文章 -> 被破梗 -> 強迫自己再更新 -> 再承接專業簡報」,這樣的一個循環。
所以到頭來,承接專業簡報便有了多種目的。
它可以是專業內容的交流、可以是自己上台的訓練,更可以是為了再激發自己學習,以及把這些過程,變成部落格文章(副產品)的原始推力之一。
所以到頭來,承接專業簡報便有了多種目的。
它可以是專業內容的交流、可以是自己上台的訓練,更可以是為了再激發自己學習,以及把這些過程,變成部落格文章(副產品)的原始推力之一。
野人獻曝一點心得,與大家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