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5/10/14

臨床為王:用臨床嚴重度來挑選最需要 antifungal therapy 的病人群



作者:陳偉挺醫師


Johan Maertens 提出 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的概念後,大家就依此為範本,陸續想找出「除了發燒」以外,更精準可以 trigger antifungal therapy 的標的,而其中有一派是用評估「臨床嚴重度」的方式,來 highly select patient,以便進行 antifungal therapy。




這是一個單中心的前瞻性研究,也是一個 single arm 的 study。

那什麼是臨床嚴重度呢?該研究以三個臨床指標,來 trigger antifungal therapy。這三個指標分別是:(1)臨床嚴重度:severe sepsis or septic shock;(2)已知特定器官或部位感染,多為肺部、鼻竇、腦部、腹部和皮膚;(3)臨床醫師評估(看來是一個不錯的後門 XD) 。




在 347 個 febrile neutropenia episodes 中,有 19% 達到「persistent」febrile neutropenia (>5 days)的定義(n=66)。

其中 26 個 episodes 使用了「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」,佔全部 persistent febrile neutropenia episode 的 39.4%。

Trigger antifungal therapy 的理由分別是:severe sepsis or septic shock(34.6%),已知特定器官或部位感染(30.7%),臨床醫師評估(34.6%)。




相較於以往 persistent febrile neutropenia 的病人例行性的給予 antifungal therapy,此種更嚴謹的臨床篩選策略,則是有效的下降了 61% 的抗黴菌藥物使用。

而在沒有使用 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的族群,並沒有任何 probable/proven fungal infection,但在 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的病人群中,其 probable/proven fungal infection incidence 為 11.5% (p = 0.04)




而 IFI-related mortality 方面,no 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組沒有死亡,但 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組則是 8% 死亡率。

Preemptive antifungal therapy 組一共有 8 位病人死亡,其中 2 位死於 underlying disease progression。其餘 6 位,其 delay antifungal therapy 的時間為 5.6天(median)。但診斷為 probable/proven fungal infection 的病人(n=3),則全數均在發燒後六天內接受 antifungal therapy。

依據此篇文獻看來,精準評估臨床嚴重度後,再來選擇 antifungal therapy 與否,也許也是其中一種可行的方式,但是需要非常謹慎小心(黴菌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偏高)。

本篇的 weakness 在於(1)單中心研究,(2)沒有常規使用 galactomannan antigen 輔助診斷,黴菌感染率可能有低估之嫌,(3)並不適用於 non-neutropenic 病人群的黴菌感染(例如 allogeneic transplant with GVHD)。

PS. 原文使用的 terminology 為「empirical」 antifungal therapy,但為了和單純只因發燒就用藥的傳統 empirical therapy 做區分,本文將這種更苛刻的臨床條件之下,才使用 antifungal therapy 的病人,改為「preemptive」 antifungal therapy。


參考資料


Aguilar-Guisado, M., et al. 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 in selected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febrile neutropenia.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(2010): 159-16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