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過了一年多的自炊書,以及近三個月的大量音頻灌洗耳朵之後,對於文字和音頻,我是如何分配於零碎時間之中,以下一點心得分享。
定義:這裡的零碎時間對我而言,指的大部分是上下班的通勤時間。(一天約兩小時 XD)
完整給文字,碎片給音頻
我觀察自己的文字和音頻輸入效率,發現文字的掃讀和理解速度,仍然遠勝過音頻,因此我傾向把高質量的時間區塊,讓給文字優先使用。
即使是很零碎的時間,還是可以區分出「較完整」(如 15 分鐘以上)和「更碎片」(如 5-10 分鐘內)的時間區塊。
即使是很零碎的時間,還是可以區分出「較完整」(如 15 分鐘以上)和「更碎片」(如 5-10 分鐘內)的時間區塊。
如果是更碎片的時間,以我自己為例,大多是等公車、在捷運上站著拉吊環、走路行進間等類型的時間,一方面要走路要看路又不能跌倒,因此大都以收聽音頻為主。
這樣的時間碎片,足以讓我聽完「得到」中的一些音頻,例如「訂閱專欄」、「每天聽本書」、和「免費聽」中的一些短音頻。
目前音頻常聽的是萬維鋼和劉潤的專欄,而零散的音頻,我個人則是偏好國綱清晰沈穩的說書風格,以及杰克糖這個活潑的女聲。
目前音頻常聽的是萬維鋼和劉潤的專欄,而零散的音頻,我個人則是偏好國綱清晰沈穩的說書風格,以及杰克糖這個活潑的女聲。
如果是較完整的時間,例如捷運上可以坐下來時,我則會把這種時間區塊挪給文字使用;不管是看自炊書,或者寫寫 blog 文章草稿,大都是利用這些時間完成的。
另外上班前的通勤時間,和下班後的通勤時間,時間配置也有差別。
上班前的通勤時間通常精神較好,傾向留給文字;下班後的通勤時間往往精神較差,則傾向留給音頻。(或者 Netflix)
心流狀態
另外我也發現,自己聽音頻時的注意力比較容易渙散。
有時是周遭環境背景音量過大,妨礙音頻收聽,或者是按耐不住聽的速度,就點開文摘或文字檔直接看了。如果是超過 20 分鐘的音頻,我通常會中斷個 3-4 次才聽的完。(超容易分心 XD)
相較音頻,在文字閱讀時,我比較容易進入一個「心流」的狀態(mind flow),而完全沈浸其中;這個時候,各種知識的觸類旁通和黏著度也特別好,一整天也會因此特別開心。
有時是周遭環境背景音量過大,妨礙音頻收聽,或者是按耐不住聽的速度,就點開文摘或文字檔直接看了。如果是超過 20 分鐘的音頻,我通常會中斷個 3-4 次才聽的完。(超容易分心 XD)
相較音頻,在文字閱讀時,我比較容易進入一個「心流」的狀態(mind flow),而完全沈浸其中;這個時候,各種知識的觸類旁通和黏著度也特別好,一整天也會因此特別開心。
但這也許有些偏誤。
畢竟我本來就傾向將「質量高的」、「完整的」時間,留給文字閱讀,而把「質量低的」、「碎片的」時間,留給音頻收聽,這或許也更加深了這個刻板模式的循環。
注意力重分配
這幾個月就在「得到 App」音頻的強勢導入,以及舊有自炊書的電子閱讀之間來回跳躍,零碎時間倒也很快的用完了。
至於 Netflix 和 iTunes 呢?則是被壓縮到不知哪兒去了 XD(果然 Netflix 的對手不是 HBO 啊)
至於 Netflix 和 iTunes 呢?則是被壓縮到不知哪兒去了 XD